其他
窦桂梅:创新驱动战略下的跨学科阅读实践探索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
跨学科阅读实践探索
作者|窦桂梅
钱旭红:教育最大的危机,是教育质量支撑不了国家对于创造和创新的迫切需求
朱永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面建设学习型大国
壹
锚定创新战略下的阅读坐标
(一)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型战略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创新又要由创新人才来驱动。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呼唤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 生活中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原来已有事物的联想再组合基础上的,而联想的前提是大量表象的积累。发明创造需要生活中的观察与提取,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故事:鲁班看到小草的锯齿边缘而发明了锯子。但到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代,牛顿就自己的物理发现,表达“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呈几何式增长,创新发明不能再单纯依靠表象的提取,而必须大量学习前人的经验。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积累,在链接中融会贯通,在碰撞中激发奇思妙想,从而产生超越前人的创造。 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正是锚定跨学科的深层学习能力,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和技能来理解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而形成建立在阅读能力基础之上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创新战略下的阅读坐标应该以阅读素养为基,让学生在跨学科阅读与学习中实现学科贯通,在知识的整合中发展创造力,培育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出台,指向新时代从学科素养到学生素养的跨越。课程方案中提到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科发展到当今的阶段,已经不再是像过去靠单一学科、单一群体取得成功。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全学科融合,这必将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必然要求,这就对新时代、新场景、新格局下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把“将来时”的挑战,“过去时”的经验,拉入“现在时”的象限,如何分解、诠释和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体系,让新课标真实地落脚于学校生活,如何统筹课内与课后的全天候时间和空间,打通课堂阅读与课后阅读的立交桥?这些都是我们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紧迫问题。 (三)回看百年清华附小阅读经验
如果没有对历史积淀的思考,阅读的价值指向便会模糊不清。1915年,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成立,由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组成校董会,这些名家大家自建校之初就提出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这就是成志教育的核心价值。 回看附小百年,阅读始终是不变的坚守。即便是在困顿南迁的西南联大时期,师生虽颠沛流离仍手持书卷,葆有“刚毅坚卓”的精神。跨越世纪接续传承的宝贵遗产中,勤奋读书始终鲜明在列。 百年来,从附小走出的杰出校友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有张滂先生等多位科学院院士,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冯钟璞先生,还有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气象学家、水利专家、社会学家、金丝猴研究专家等等。这些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具有勇于创新的共同特点。追根溯源,他们的童年恰恰皆根植于成志教育的深厚土壤,获得了广博丰富的阅读滋养,从而毕生都秉承着生生不息的创新基因。
窦桂梅: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
窦桂梅:学校的真正危机,来自内部管理
贰
探索义务教育课程的跨学科阅读
(一)全学科阅读的十年探索
跨学科阅读是素养导向下,统筹学科实践与综合学习的实施路径。 十多年来,附小致力于打造一座有角落、有故事、有趣味的图书馆式的“书香校园”。我们把阅读课程设计为清华附小的核心课程,力争用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的两座灯塔,照亮儿童成长的完整心灵世界。 十多年来,在课程内容上,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各科教师从不同维度为儿童推荐经典书目。不断筛选、迭代更新的必读和选读书目,不仅滋润了一届又一届附小学子的“书卷渴望”,还在更广的范围引发了“书单共鸣”。 十多年来,在课程实施上,我们强调每位教师都是阅读的“点灯人”,通过打破学科界限,打通全时空的阅读课程链,让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阅读教学评价化,打造出一套有助于儿童素养发展的全学科主题阅读课程。学生具备了更加广泛的通识知识,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具备了比较开阔的思维和更加多元的视角,逐渐发展出更加全面的人格素质和更加开阔的胸怀视野,为真正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了更为坚实的人生基石。 (二)清华附小主题课程群的十年探索
所谓跨学科阅读仅仅是泛泛地阅读吗?其实不然。跨学科阅读的本质并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阅读的机械拼盘,简单的学科知识的堆砌、组合,而是科学精准切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结点,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运用于适合学生学习的广阔领域,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跨学科主题阅读中,或许我们有很多种思维方式实现“跨”的融合聚焦,比如“问题融合”“主题融合”“自然融合”等多元方式。基于“主题教学”的融合思路,大家会发现,清华附小从2007年就开始有效整合,穿越边界,由语文引发开去,然后带动美术、书法、音乐,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经过时间的淘洗,岁月的印证,我们隔一年选一个古代、隔一年一个现代的成志榜样人物。通过这个人物背后的书,他的一系列的作品,去靠近这些伟大的灵魂,打破学科的联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题课程群,来深化推进整个年度学习实践周期。 附小的主题课程群,横向以年度或学期为周期,打通学科壁垒,让儿童在对同一主题人物的研学中有了丰富的视角与多元的思考,纵向我们打通了学段,以对同一主题人物由表及里的深化认识,使儿童在学科基础知识和情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核心素养的递进式夯实和螺旋式上升。
(三)基于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当下探索
清华附小十几年来摸索和完善的主题人物课程群,恰好与新课标指向素养教育的底线逻辑不谋而合,提供了一份扎根本土、立足实际的基础教育创新实践样本:用主题统领打通学科壁垒,贯通低中高学段,优化统筹多学科10%的课时,开展覆盖整个校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接下来,仅以2022年杜甫“心系家邦”学习任务群为例,分享基于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下的阅读探索: 1、阅读价值澄清——为什么选杜甫
2022年,恰逢杜甫1310年诞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被称“诗圣”,他的诗被称“诗史”。从学生自主选择角度:杜甫是学生问卷推荐中仅次于李白的成志榜样人物,他一生高产,声名远播;从教学价值角度: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文中生发,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虽穷困潦倒,但却始终忧国忧民、心系家邦;从儿童生命成长角度:怎样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帮助儿童系好“第一粒扣子”,杜甫可以完成这样一个跨时空的链接。
2、阅读实施路径——我们怎么读杜甫
设置激活、激发和激励三个阶段,明确阅读目的,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收获跨学科、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1) 激活阶段:融合打通,丰富跨学科阅读积累 在上半年激活阶段中,低中高年段学生在沉浸阅读和亲子阅读中进行静态阅读积累,老师们也同步重温经典,开展专题教研和专家共读。对六年级学生,特别在毕业典礼中进行推荐,让他们在人生的新起点,去体会杜甫这个人物的独树一帜,去感悟主题阅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杜甫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通过主题阅读课程的带入和深入,师生们更加理解了杜甫的诗和杜甫的情怀。杜甫的诗从空间来说是大唐的山河,从时间上来说是大唐的历史。国家危难之时,他秉笔直书,写下黎民百姓的生活景况。如此书写,前无古人,可谓“会当凌绝地,一览众山小”,这种超越了时代的禁锢和思想边界的创新,让学生感到高山仰止,从而更能使我们的主题阅读课程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完成既定的激发和激励目标。 (2)激发阶段:聚焦反转,“心系家邦”跨学科阅读展示 ① 确定“心系家邦”的诗圣杜甫主题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流传下来的杜甫诗作约有1400多首,笔下的人物也有70多位。一个个鲜活的人,都是他心之所系,也是“心系家邦”的情感注脚。诗圣的“圣”字要聚焦在一个具体的词汇上。在师生共读的交流中,我们提炼出“心系家邦”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② 设计三进阶的学习任务 围绕主题,上半年有松散式的学科自身10%课时的有机安排;下半年有集约式周、月、年进行跨学科10%课时的统整安排。基于学科逻辑、学习逻辑、生活逻辑,在2022版课标要求下,设计阅读活动。 低学段侧重基础型任务群:杜甫成语、故事、每堂课的三分钟演讲、诗吟诵会、DIY叶画、诗九宫格、名片制作、文创;中学段侧重发展型任务群:诗词大会、游览路线图、诗配画、重要场景戏剧创作,数学课草堂的景物位置、小课题研究、生平档案制作;高学段侧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艺术学科跨学科实践活动,如文创作品、戏剧微课堂、书法作品。 ③ 聚焦跨学科阅读设计与实践 “心系家邦”主题统领下,我们提取各学科阅读所需的共通要素,生成跨学科阅读通识课。侧重不同学科内容领域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外,不断穿越全学科界限,寻找共通的基础阅读知识和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种探究性的、创造性、审美性的实践活动。深度的任务设计与各个学科的融合、各项活动的拓展,让杜甫的人物形象更加亲切,让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加贴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创造性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学生对杜甫的创造性理解,从而加深对其所处时代的思辨性解读。
以高年段的实践探索为例。我们设计了以语文学科,融合美术、音乐等学科,四节课贯通的“杜甫笔下的任务”以策展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撬动阅读。让学生关于杜甫的阅读,拥有与生活、社会深度对话的机会。
总结为跨学科任务群六步设计法: 第一步:提炼学习主题 “心系家邦”主题下,在整个年度阅读中,学生在大量的小课题研究以及自主调研探索中,发现杜甫笔下不仅有李白、李龟年这样的名家,还有众多诸如顽童、父亲、丈夫、兄长、朋友、邻人、路人的形象。于是,在主题的撬动下,学生在自主阅读、挖掘、提炼主题的过程中,思维就经历了“融合——开放——思辨——反转”的一系列过程,寻找到“杜甫笔下的人物”中的那些小人物的样态,或许创造性的探究力就在主动提炼的土壤中,不断蓄积、裂变! 第二步:确定素养目标 基于真实策展任务驱动,借助工具,阅读杜甫笔下亲人的诗歌,抓住诗歌中杜甫所见之景、所遇之人,感受他对“家人”的温情,对“百姓群像”的悲悯。通过设计、绘画,跨领域、跨学科,将诗意转换为更加丰富的展品,让更多观展人感受到杜甫心中浓浓的故园情以及对百姓群像的悲悯情怀。 第三:设计学习任务 着力“大任务情境”的驱动设计,以一个蕴含真问题的任务统领多个学习活动。“心系家邦”杜甫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六年级同学毕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以儿童化的角度设计杜甫的展览,将前一阶段同学们对杜甫的理解与学习成果,用策展的方式在校园内共享。
第四:安排学习活动 四堂课以课堂方式呈现,在联动与贯通中呈现“杜甫笔下的人物展览”。以任务1选择杜甫画像这一活动为例,展现跨学科学习活动如何开展: 学校正在进行“心系家邦”的诗圣校园长廊布展场景,第一张板块前言的海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杜甫画像? 杜甫在不同画家笔下有着不同的样子,但是最常用的却是蒋兆和先生以自己的样子画出来的画像。蒋兆和先生一直在研究古画,研究诗词文章中那一代人的相貌特点,最后采用自己的样子来画像,通过借用、转化为大家创造出最受认可的杜甫的模样,这也是一种创新。 学生学习策展尝试不同海报创意。学生尝试完善杜甫的画像,也可添加背景或道具,辅助画家完成杜甫的形象绘制,以此设计校园文化长廊。学生聚焦杜甫画像的同时,就是对杜甫作品,对杜甫一生的理解。 第五步: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架 跨学科阅读与交流,长处在“跨”,关键在“跨度”,在资源跨度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注意媒介、资源的多样化、开放性,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聚合性、长效性、系统性。由此,跨学科阅读资源开发要把握好宽度、限度、平衡度,做到“跨”“合”适度,“收”“放”有度。于是,在“走近诗圣杜甫”策展的四节课中,就聚焦“策展”这一任务,精准开发并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学生学习资源、跨学科的知识素材资源等,突破学生在策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卡点。 在工具使用开发上,在四个任务的阅读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具身体验,通过纸质图表类的预学单、共学单、任务手册、思维导图等,方便学生理解策展的学程;通过跨媒介的移动终端平板等电子产品,学生在观展评价中,呈现出多种表征的阅读输出成果;通过实物道具,学生在策划过程中,借助具象化的美术设计元素在课堂上进行重组、拼摆、品读、梳理、探究、思辨,感受艺术与文学阅读所结合的独特魅力,在跨界中不断增值自我阅读体验! 在阅读资源和工具的选择、组合、整合中,学生在长周期、长学程的跨学科主题阅读中,经历了实践性、开放性、交互性的丰富体验方式,不仅在阅读、梳理、探究、交流,还有策划、体验、设计、参与、调研等跨媒介、超链接的阅读交流中,思辨中的创造力、探究中的合作力、交往中的沟通力在不断圈层中实现跃升! 第六步:研制表现评价 跨学科主题阅读评价是在学生全阅读周期中的各类探究活动的真实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策划、调研报告、资源联动等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关注跨学科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内驱力、合作沟通力、阅读思辨力、创意表达力、组织策划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发展情况,这恰恰体现了跨学科主题阅读“放声思维”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冲击力! 我们在四个子任务中,设计了表现性评价。在评价中,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也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与反馈功能,这必将使学生对“策展”这一核心任务概念产生延展、深度的理解、运用和迁移,逐渐实现学生从兴趣阅读迈向了具身阅读,从学科知识阅读跨入了问题解决的能力阅读,从阅读世界走向了实践世界!
3、我们从杜甫主题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收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漫卷诗书喜欲狂”。2022年,经历了杜甫主题学习任务群的深度学习,杜甫引领着我们跨越时空,去亲近他伟大的灵魂和永恒的品质,从而真切感悟一种卓尔不群的价值追求。 这样的过程正是主题阅读的真谛——在大量阅读积累的漫灌后,冲积出眼前广袤的平原,最后在平原上长出属于自己的高山。这样的阅读就是让我们打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一个超越过去的自己,开创一种新的生命样态。这是主题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理想。
叁
审视阅读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旨在打造清华附小终身阅读者、阅读指导者、阅读推广者的“三者”成志阅读文化标识,提升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的文化自信。“双减”后学生回归校园,拥有更多在校时间,创造了更多学校阅读时间的时空。疫情中学生居家学习,拥有更多居家时光,为更多校外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这些现实的背景,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调整:阅读成为学生一日生活的调节阀
如何调节更多的在校与居家时光呢?当我们回顾附小的经验,就发现阅读就是最重要的时间调节阀。 ☆ 每日一次图书馆晨读;每日一次英文师生故事会;每日一场中文互学故事会;每日十分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每日一次家校亲子共读; ☆ 每周一堂全学科成志阅读课;每月一次家校成志悦读云分享; ☆ 每年一次成志阅读书单发布;每年一次全员参与图书义卖;每年一场主题阅读人物模仿秀;每年一场成志阅读国际会议。 这些或长或短的阅读时光,灵活地充实着学生们的一日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路径、资源和形式,可以进行阅读世界中的自主发现与自我创造,在无限广阔的书海中去寻找生命中那一片永远的“桃花源”。
(二)专业:学科教师到阅读指导教师的转化
相比较学科教学,学生阅读指导曾经是学校教育的软肋。从学科教师向阅读指导教师的转变,成为限制学生高质量阅读的关键。“快时代”我们如何引领学生“慢阅读”,不仅要有书单,还要有方法,有随手翻翻的策略,也要有细嚼慢咽的品味。我们既要有专业追求的精神,也要有勇于担当的使命,不但要做好校内阅读,还要引领家庭和社会助力学生进行持续阅读。 (三)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双向思考
不能回避,跨媒介阅读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范围、阅读场景,塑造着当下新的阅读生活。无论是看电影、听书,都是信息的吸收和知识的积累,都是不同形式的“阅”。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要问学生特别是儿童“阅”的是什么,答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选择与坚守。 跨媒介、碎片化的阅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聚合。这就更需要学生形成内在的知识体系、关联的思维方式、思维表达的素养等等,而这也恰恰也是创新思维的内在要求。 今年,我们走进诗圣杜甫,阅读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一直行走在中国大地;穷困潦倒,但他始终不变的是心系家邦。当我们跨越历史长河,杜甫、李白、苏轼……这些伟大的人如同璀璨星辰照耀孩子们前行的旅程。
窦桂梅:听课如何听出门道?评课如何评出名堂?写课如何写出水平?——课堂听、评、写的专业管理
窦桂梅:要真正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改革
窦桂梅:“双减”政策下学校的思考与行动——优化全天候“1+X课程”
窦桂梅:如何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